![]() ![]() |
大肚山臺地上的原住民族
到了近代,清朝郁永河所撰寫「椑海遊記」一書中:「荊莽繆結,不可置足,林木如蝟毛,連枝累葉,陰翳晝冥,仰觀太虛,如井底窺天,時見一規而已。雖前山近在目前,而密樹障之,都不得見。」 透過文中對於大肚山臺地生動的描述,讓我們得知三百年前大肚山臺地其原始森林面貌與景象,與今日一望無際之乾旱紅土印象,有極大差異。 從人類學家研究平埔族的文獻中得知,臺灣平埔族可分成七族至十二族,其中拍瀑拉族為大肚山臺地上的主要族群。拍瀑拉族分佈於今大肚丘陵以西至海岸一帶,介於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,由北向南,包括今清水鎮境東北半部的感恩社 (舊名牛罵社 Gomdch)、清水鎮境西南半部、沙鹿與梧棲兩鎮境的遷善社 (舊名沙轆社 Salach)、龍井鄉境的水裡社 (Bodor)、大肚鄉境的大肚社 (Dorida),而現今臺中都會公園的佔地位置之一就在龍井鄉範圍。 其他還有神岡、大雅一帶的拍宰海族( Pazeh);以及南屯一帶的巴布薩族( Babuza),也都是大肚山臺地上先住民,在臺地的人文歷史上有其地位與價值。 到了十九世紀,平埔各族因長時間面臨漢文化的衝擊,在劣勢的土地競爭與商業交易壓迫下,大肚山臺地的原住民族大舉遷徙埔里盆地,以另求生存之道。 |
版權所有 臺中都會公園 ©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|